"醫生,我傷風感冒成兩日啦!" 到底什麼是流感? -康力醫務中心李醫生 |
---|
什麼是流感? "傷風感冒" 可說是家庭醫生最常聽到的病徵,病人常以"傷風感冒"來泛指流鼻涕、喉嚨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URTI) 病徵。其實很多細菌及病毒都能引致上呼吸道感染,單以病毒來說,就有超過二百多種(如鼻病毒、腺病毒等)。而成人每年約患四次感冒,兒童則可以有十至十二次之多。 流行性感冒病毒常侵襲人類的呼吸系統(包括鼻、喉及肺部),與一般由其他病毒所引起呼吸系統感染,如傷風,不同之處是流感的病情通常較嚴重,如處理不善更會引起致命的併發症。但臨床診斷並不能百份百分辨得出來。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Infuenza)的簡稱,流行性感冒是一種由過濾性感冒病毒引發並傳染性甚高的吸道感染。現時,在全球而言,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毒,主要分為三種,即甲、乙及丙型 (A,B,C type)。 甲(如 H3N2 和 H1N1)及乙型流感在人類社區引起流行病而導致多人受到感染。丙型流感病毒通常會引起輕微的呼吸管道疾病,但並不會引起大型的流行病。 流行性感冒主要是經空氣中的飛沬傳播的,但亦可由直接接觸病者而傳染,通常在冬天爆發。一般流感病患者,可於一至兩週內痊癒。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幼童則容易因流感而引發併發症。其中包括支氣管炎 (bronchitis)、中耳炎 (otitis media)、 上竇炎 (sinusitis)、肺炎 (pneumonia),嚴重者甚至死亡。
|
|
||
我們常聽到 H甚麼 N甚麼流感其實是指甚麼呢? 'H'和'N'原來是病毒外殼所含蛋白質的簡稱,方便用以把病毒分類。"H"是指紅血球凝集素,而 "N"是神經胺酸酵素的簡稱。暫發現共有 15種紅血球凝集素及 9種神經胺酵素。醫學界就是憑著這兩種附在流感表面的蛋白質組合去辨別不同類別的甲型流感。
|
|||
病徵 : 潛伏期大約 1-4天,平均是 2天。病人在感染病毒的兩三天後可能會出現以下徵狀: 很多人將噁心、嘔吐及腹瀉等徵狀稱為“腸胃流感”。但事實上,以上的徵狀亦可由不同類型的病毒、細菌或由寄生蟲引起。雖然噁心、嘔吐等徵狀常出現於患有流感的孩童身上,但它們並非流感的主要病徵。要知道流行性感冒本身屬呼吸道而非腸胃科的病症。同時需注意,雖然接受流感疫苗能有效減低流感病發的機會,但並不代表這些已接種疫苗的人仕並不會出現其它腸道感染病徵,因為這些病徵可由其它腸道病引起。 既然臨床診斷並不能百份百分辨流感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流感可否以由化驗結果斷定? 有數種化驗是可以協助診斷病人是否患上流感病。在發病期間首 3、4天,從病人的喉部及鼻孔取出樣本或收集病人的上呼吸道分泌物做化驗。 但須注意,有關流感的化驗並非百分之百準確。從驗證角度,化驗結果會出現有 "誤正"或"誤負"的情況,所以此等化驗並未列為慣性的檢查。再者化驗費用不便宜,亦未能即時幫助醫生決定針對性藥物,所以暫末普及。
|
|
治療: 一般而言,病人都會在發病後 2-7天內康復過來。醫生多處方退熱藥物及咳水去舒緩流感徵狀帶來的不適。兒童及青少年若使用阿士匹靈 (aspirin) 有機會引致雷耶綜合症 (Reye's Syndrome),導致病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及肝臟受損,必須小心。 一般感冒病例並不需使用抗生素(錯誤地被俗稱為消炎藥),因為抗生素是用來殺死細菌的。但由於感冒會降低抵抗力,令細菌有機可乘引起併發症,所以醫生會按病情來決定是否要用抗生素。治療流感可用抗病毒的藥物 (如 Relenza 及 Tamiflu), 如在病發首兩天服用抗病毒藥物,可縮減約一天的發病期。但需注意抗病毒藥物本身亦會引起不同的副作用,故必須由醫生處方,方可服用。 |
||
|
如我或我的家人感染流感,我應怎樣做?
病患者在咳嗽、打噴嚏及談話時把流感病毒傳送到空氣中,其它人經呼吸道吸入病毒,這種傳播方法稱之為空氣傳播。病毒進入鼻、喉及肺部,並開始以幾何級數增長而開始出現流感病徵。流感或許會(但並不常見)透過接觸附有流感病毒的物件表面,如門柄,再經觸摸其口、鼻而受感染。 患者於感到不適前一天已帶傳染性,能將流感病毒傳染給別人。成年人在病徵出現後的 3-7天內仍帶傳染性,會繼續把病毒傳染給別人。而小童則在病發 7天後仍然會把病毒傳染給別人。同時要知道縱使一般而言病徵會在病毒入侵身體後的 1-4 天內出現;有些人雖受病毒感染,但沒有出現病徵,卻能把病毒傳染給別人。 經常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實屬必要! 始終最有效預防流感的方法是在流感季節前接受防疫注射。流感季節大約在每年的 2、3月及 7、8月期間。
|
|
---|---|---|
世界衛生組織綱頁: http://www.who.int/en 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綱頁 : http://www.cdc.gov/ 香港醫療衛生署綱頁 : http://www.info.gov.hk/dh |